中国新能源销量与渗透率引领全球,据盖世汽车研究院统计,今年9月,中国乘用车出口量历史性地突破了45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在1-9月的累计出口量排名中,前六名由自主品牌车企占据,俄罗斯、墨西哥和阿联酋是中国乘用车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中国庞大的乘用车市场正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有望孕育出多家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汽车企业。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汽车企业的未来发展路径备受关注。对此,2024年10月24日,在第十二届汽车与环境论坛上,盖世汽车CEO周晓莺女士提出了独到见解。她认为,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持续推进,汽车企业未来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生产模式,而是趋向于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协同的生态体系。在此过程中,汽车企业可能会逐步演化出四种新型角色:专注于前沿技术应用的未来汽车制造商、以生态服务为核心的品牌运营商、深耕制造领域的未来汽车制造商,以及提供灵活代工服务的汽车制造商。
周晓莺女士还指出,中国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企业不断追求产品和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了整体行业的竞争力。这些在国内市场上取得的成果,将通过国际化战略被更好地推广到全球市场,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产品和技术。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汽车的国际形象,也将进一步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繁荣发展。
盖世汽车CEO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全球新能源市场发展概况
今年,中国新能源市场持续高歌猛进,欧美新能源市场的增速显著放缓,同时中国车企出海的壁垒逐渐凸显。
首先看一下全球汽车市场的规模。2023年,中国内销市场达到2100多万辆,占全球份额的26%;欧洲市场约为1400万辆,占17%;美国市场约1500万辆,占19%。其他市场如印度、拉美和日本各自占全球5%-6%的份额,而东盟和俄罗斯分别占3%和2%的市场份额。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市场中,中国品牌占据主导地位。
从新能源市场来看,其发展趋势尤为引人关注。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主要市场总销量达到1040万辆,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563万辆,占比高达65%。到了2023年,全球主要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至1391万辆,中国更是占据了897万辆的份额。中国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占据全球市场的重要位置,这得益于市场的规模、容错度和多元化。
图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今年上半年,全球主要市场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713万台,中国贡献了470万台。从渗透率来看,中国国内市场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达39.2%,而日本仅为3.2%。欧洲市场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虽然一度下滑,但仍有重要数据支撑。韩国和东南亚市场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则在上升,尤其是东南亚,得益于中国品牌在当地的积极扩张,如长安和比亚迪等品牌。
欧美市场由于补贴退坡、需求未达预期、产业链薄弱以及成本问题,许多头部车企开始调整电气化战略,放缓或推迟短期目标。同时,欧洲电池企业也在进行裁员和产能目标的调整。
图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在国内市场高歌猛进的同时,中国电动车在海外市场的关税情况也备受关注。美国、欧盟和土耳其等地对中国电动车加征了高额关税。尽管面临这些贸易壁垒,但中国电动车在海外市场仍有竞争力,终端销售价格并未受到影响。
为了突破贸易壁垒,中国企业需考虑在当地建厂等策略。中国整车厂和供应链的发展必然会遵循从国内到全球贸易再到全球建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车企需要克服文化、价值观和贸易壁垒等挑战,创造当地经济繁荣并解决就业率问题。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车企出海的趋势是不可逆的。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分析
当前,国内市场因增换购需求、国家补贴以及供给侧饱和等因素,拉动了大量需求。现在,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但今年整体增长预计仍能达到3%。其中,新能源和出口是主要增长点。
自主品牌的表现尤为亮眼。今年1-9月,自主品牌整体销量达到1188万台,同比上涨19.1%。相比之下,欧系、日韩、美系的市场份额和绝对值都在下滑,特别是美系车,跌幅达到26.5%。在新能源车领域,特斯拉等美系品牌也面临激烈竞争。市场格局中,自主品牌占比快速上升,每个百分点的增长都代表有大量产品投放市场,竞争激烈。
另外,9月,乘用车单月出口创历史新高,突破45万辆。今年前9个月,出口已接近370万台,预计全年出口将超过480万台。出口量前六名均为自主车企,如奇瑞、吉林、上汽、比亚迪、长城和长安,这些企业在国内外市场表现均佳,且海外网络布局和产能快速提升。
图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当前,头部车企的生态优势愈发明显。对于市场上70、80多家车企而言,腰部以下的车企将面临巨大压力。因此,生态链上的企业需要更加聚焦产品和客户,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以决定未来能否留在市场中。
从出口目的地来看,1-8月,乘用车出口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墨西哥、阿联酋、巴西、比利时和英国等国家。新能源出口以纯电为主,但插混有增长趋势。新能源出口前十的国家包括比利时、巴西、英国、泰国、菲律宾、墨西哥和印度等。以泰国为例,尽管其新能源渗透率不高,但因其右舵市场和可辐射区域等因素,吸引了众多企业在泰国建厂。
我们来看一下具体的产品类别。今年1-9月,插电式混合动力车销量大幅增长,从去年的181万台增至333万台,同比增长84.2%。这得益于车企在插混技术上的进步,以及消费者对插混车型动力性能提升和续航里程解决的认可。
在车型销量增长上,大电量电池占比快速提升。PHEV以A级车为主,电量主要分布在10-20千瓦/时;而增程式电动车则以中大型车为主,电量分布有所不同。
从价格来看,10-15万是新能源车的最大细分市场,今年销量已达163万台。在各细分市场中,比亚迪在15万以下市场占据半壁江山,15-20万市场占40%份额;特斯拉则在20-30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30-40万市场则由理想和问界等品牌领跑市场。
新能源豪华车市场方面,今年上半年,20万以上中国品牌销量达118.8万台,其中107万台都是新能源车型。这表明中国新式豪华正在被中国品牌重新定义,更高的配置,更长的续航,更好的服务,这让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去买中国的新能源车。我们看到,1-8月,30万以上的新能源车型的排名,PHEV占比是最高的,纯电里面只有宝马有车型。
图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运营车辆方面,网约车是新能源车的另一大消费市场。目前,网约车市场已趋于饱和,新能源渗透率高达90%,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92%。因此,车企需更多关注C端产品投放和出口市场拓展。
电气化方面,自主车企与外资车企相比,电气化占比更高。例如,比亚迪几乎实现百分百电气化,东风占64%,广汽占51%。这些车企在电气化转型中表现出坚决态度,并持续加大产品投放和技术研发。
未来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展望
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前景广阔。当前,我们的产品已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技术革新仍在持续,电动化、智能化不断推进,构建汽车生态成为车企发展的核心方向。未来,车企将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构建生态系统,形成独特的价值主张。
第一类汽车制造商跟上时代技术变迁,主要通过自主研发核心零部件、智能技术,建立品牌优势,进行技术输出和产能输出。有的企业已将技术平台化,在不同细分市场中输出技术,甚至海外技术入股,成效显著。
第二类汽车制造商向生态品牌服务转型,构建生态服务品牌,如鸿蒙智行,利用智能化核心技术、品牌和渠道,打造多个子品牌,成为Tier 0供应商,比传统车企更具车企特质。
第三类汽车制造商在细分市场深耕,成为细分市场领先者,在特定场景使用或者细分市场能够提供差异化满足用户需求的汽车产品。如理想汽车,以奶爸车为切入点,推出“套娃”产品,满足差异化需求。
最后一类汽车制造商主导地位丧失,成为汽车代工厂,聚焦生产制造能力提升,通过规模化生产获取部分利润,在汽车产业中失去主导权,提供生产资质和产能。
电池产业方面,中日韩竞争已转变为中国领先,同时电池技术仍在持续演进,包括形态、材料、补能体系及储能方向。高能量密度、快充、高安全、低成本是动力电池的重点发展方向。固态电池备受关注,奇瑞、上汽等企业均在研发,计划在未来几年内上车应用。此外,800V快充技术已下探至15万以下车型,预计2030年实现规模化。
图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智驾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今年被视为城市NOA的元年,各大车企和智驾供应商纷纷加入竞争。4月后,智驾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AI和大模型等技术正积极寻找产业落地,而汽车作为大产业,成为大模型落地的重要方向。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和智驾供应商采纳。预计2025年,国内L2级别以上自动驾驶的乘用车渗透率将超过65%,中国汽车将全面智能化,带来众多增量部件的发展机遇。例如,激光雷达成本已降至1000元,将推动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但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只有少数玩家能存活。
同时,随着AI算法的发展,一些传统传感器可能会被替代。车企也在积极探索“芯片+AI算法”的应用,通过模拟感知来降低硬件成本。
下一代智能汽车产品构建人-车-家生态是必经之路。小米、华为、吉利等企业都在打通车圈和手机端,蔚来也推出了自己的手机。这些企业的发布会已不再是单纯的汽车发布会,而是全生态的展示,用户群体也变得更加泛化。这种生态构建的趋势,让汽车圈不再封闭,汽车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融入整体生态中的重要一环。这种玩法也倒逼汽车营销方式的变革,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我们认为,到2030年,新能源渗透率和自主品牌份额均有望突破70%,甚至可能提前实现。新能源乘用车是中长期出口的核心增量,而国内市场因老龄化问题趋于饱和,出口将成为中长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欧洲、东南亚、拉美将是前三大出口市场。尽管一些传统大型车企在海外已有较强布局,但仍有部分国内车企品牌在海外市场中脱颖而出,如创维汽车在澳大利亚等市场表现良好,一些名不见经传国内的车企品牌在海外已经蹚出了自己的道路。当前,中国已然成为一片创新热土,白热化的竞争让产品、技术越来越极致化,同时这些成果也在输出海外,将优质产品和技术带向全球。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汽车的国际形象,也将进一步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的繁荣发展。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